人民政协网山西1月22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泳)
“无废城市”这个词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不过,在地方政协全会上,它出现的频率很高。
1月19日,山西省政协委员陈忠辉在省政协全会上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借鉴试点城市先进经验,全面推进山西省“无废城市”建设。1月18日,浙江省政协委员杨戌标在浙江省政协全会上也呼吁,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和数字应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委员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有共识的话题: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废城市”是什么?陈忠辉对这个由我国率先提出的概念作了阐释:它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最终实现固体废物“趋零排放”的无废社会为愿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填埋量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这与当前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他认为,“无废城市”的定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节约减排和循环利用,实现在限域范围内的废弃物近零排放,取得能源、环境、经济、资源和社会的共赢。
当然,这个“无”是相对的,不是不产生固废,而是废物对环境、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小,居民对废物没有“违和感”,进而实现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改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及处理处置等环节可使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减少10%~15%,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减排效果可高达20%。而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实现双碳目标,弥补短板的路径就是“无废”建设。
其实,日本、新加坡在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如日本持续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基本规划,新加坡提出迈向“零废物”的国家愿景等。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核心都为建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瓶颈,以及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
当然,我国也没落后。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自此,全国各地纷纷付诸行动,规划和建设大戏开始不断上演:1月9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到2030年,所有设区市均达到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要求;1月14日,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培训会,为推进全省“无废城市”建设规划擘画蓝图;1月17日,天津市政府在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基本建成“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正成为地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标识。
有委员向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既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探索期,也是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过渡时期。未来一段时间,也许还会听到更多“无废城市”的声音。今年,它会不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