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
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以下6个鲜明的特点。
注重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特别是对百姓民生有直接影响的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改善,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的普遍关注,也激发了人们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是系统落实党中央关于志愿服务的决策部署,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出发点,以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全面铺开,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将会深度融入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笔者调研发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中都少不了生态文明志愿者的身影,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重视思想宣传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各类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组织策划有影响、有声势、有效果的志愿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传播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关键,在新时代传播新思想,让思想与行为同步,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百姓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优势,整合各方志愿服务力量,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
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需要突出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活动节点的作用。利用环保纪念日,志愿者队伍可以向群众宣传环保、节能减排、生态安全知识,通过大型活动号召群众参与到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中。利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契机,以志愿者讲述的方式,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营造清朗、干净、和谐的家园。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常态化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引导群众关注生态、支持环保、传播文明,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自觉性,更多地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2020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监测调查数据发现,环保志愿服务是人民群众最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参与率最高的志愿服务类型,这恰恰说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现了迭代升级的特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愈加突出,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主要路径。
强化制度建设
《指导意见》强调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保障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新发展阶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取,迫切需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延伸到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的重要力量,方能符合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制度建设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强化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各项制度,规范和推行注册管理、服务记录、交流培训、激励保障等制度,形成覆盖广泛、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也要加强制度管理,加强业务指导,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发展。这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才能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抓住主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强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需要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各级文明办、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既有力量,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列。
与一般性的志愿服务不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中需要相当数量的专业志愿者。在一些生态环保的重要领域,必须要具备生态环保的专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集中在城乡环境整治方面,以日常的捡拾垃圾、清扫保洁为主,不少生态环境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对生态环保的行动和认知仍停留在自发和浅显阶段。故而,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在规模、能力、专业性、稳定性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要争取建立更为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在保护生态、监督污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明确保障机制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缺少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情况下,不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都面临缺少经费支持、规章制度不明、短期行为明显、缺乏战略意识、服务队伍松散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得到支持。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志愿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志愿服务工作需要,为志愿者购买必要的保险,提供交通、就餐等基本保障。
《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生态环境志愿者、志愿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则和依据,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制度保障。未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仅是维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而且将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行。
作者单位: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