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易堂rich88手机版

图片
手机版

绿色发展助脱贫 援鄂抗疫报党恩 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河北承德围场八顷村脱贫不忘党恩积极助力抗疫

2020-03-24

2020-03-24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一段时期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统筹推进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切实增强脱贫帮扶对象获得感,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日起,本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栏目,集中展示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和先进做法。

  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

  3月14日,经过长达2000公里、耗时两天的长途跋涉,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八顷村联合河北艾颐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捐赠的2万斤富硒有机土豆,顺利抵达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这是八顷村向湖北武汉捐赠2万斤富硒有机土豆之后,捐出的第二批爱心物资。

  “党的政策好,帮助我们脱贫致富。我们现在也有能力为国家出一份力,把优质农产品送给湖北人民。”70岁的老党员乔文明说。

  乔文明是八顷村459户1153人的代表。这个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曾经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

  在生态环境部和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下,经过河北省广电局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八顷村以“四生四扶”为“脱贫攻坚”思路,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35%降至0.34%,2019年底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打造了生态环保扶贫的样本。

  “小土豆”做出“大文章”

  “这次支援湖北的马铃薯是村里的优质扶贫产品,是一种高端富硒有机马铃薯,它带动村里改变了传统种植结构,让土豆焕发了新的生机。”说起捐赠的这批土豆,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同样熟悉这批土豆的,还有潘寻。2016年底到2018年初,作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对口帮扶八顷村的第一批联络人之一,曾挂职围场县环保局的潘寻见证了“小土豆”做出“大文章”的成长之路。

  生态环境部是围场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八顷村是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牵头的第八扶贫工作小组帮扶的村子之一。生态环保扶贫,是驻村工作组和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先想到的办法。

  “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八顷村的出路。”潘寻回忆说,2017年1月,第一次从八顷村回到北京,他和同事们就带回来了当地的特产——土豆。

  “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我们的土豆蛋白质含量、花青素含量都高于国家标准,污染物残留也远低于国家标准。最重要的是,土豆中硒的含量达到了‘富硒产品’的国家标准。”

  土豆是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几乎家家种植,但因为很普通,所以附加值很低,一直以来也很难打开销路。如今却大有不同了,有了新的“亮点”和“卖点”,围绕“有机功能马铃薯”做文章的产业帮扶举措不断推进,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10月,“八顷土豆”取得了南京国环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郭安治说,驻村工作组正在与石家庄北国超市洽谈,不久八顷村的土豆将第一次走出小山村,进入石家庄等地的消费市场。

  “国家还出钱帮我们新建了一个2600吨的土豆窖。”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八顷村村支部书记唐凤岐还记得,河北省广电局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分别支持帮扶了100万元和50万元。

  “储窖让土豆保存时间更长,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我们再卖出去,这样收益更高。”村民郭新说,现在每亩土豆800元到1000元的纯收入比之前不到300元的收入高多了。

  “国家的政策好,给我们带来了好项目。”郭新的话,也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除了政策好,还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土豆的蛋白质含量高就是因为土壤中的蛋白质含量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最生动的案例。”潘寻说。

  “三变”改革让扶贫有了新项目

  2016年至2018年,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两次组织围场县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到全国脱贫先进典型——贵州省六盘水考察调研,学习其先进经验。

  六盘水市推进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参加培训的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印象深刻。

  2016年,八顷村村集体成立了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但产品是什么,方向在哪里,都不清楚。

  定方向、找出路时,原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村子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发展示范项目。

  “金莲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生计匮乏和保护机制不足,之前八顷村周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金莲花面临人为采卖问题,对我国传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开发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设立了金莲花人工种植示范项目。”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卢研伟介绍说,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围场县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当地贫困村民生计问题,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分红、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多元化增收。

  如今,占地60亩的金莲花种植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就带动了全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收入的直接增加。“前年我和老伴入股6000元,现在每年分红、土地流转加上在公司务工,我们一年就能收入7000元。”乔文明高兴地说,自己已经脱贫,再加上养老保险,日子再也不用愁了。

  除了金莲花,八顷村另一个特色产业是玫珑瓜的种植。

  2018年,经过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牵线搭桥”,驻村工作组与海南纯绿农业研发公司合作,引进了海南玫珑瓜种植项目。

  项目筹资306万元,先后建设了207个大棚占地规模达200亩的玫珑瓜种植基地,不仅带动了本村75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还带动了附近哈字村30户贫困户增收。收入最多的一贫困户一年在玫珑瓜基地务工的收入就有近两万元,实现务工脱贫。

  “不管是种瓜还是种花,村集体成立了公司,驻村工作组帮我们解决了销路问题,对于村民来说就有了保障。此外,每年一届的八顷农民运动会和每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补贴,费用全部来自于集体收入盈利。”唐凤岐说。

  “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推动了新发展

  2019年2月15日,郭安治在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向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汇报了八顷村脱贫攻坚工作。

  在座谈会上,黄润秋对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组驻村帮扶和产业发展给予肯定,对玫珑瓜产业发展给予表扬,明确下一步将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帮扶力度,并将八顷村确定为生态环保扶贫示范建设村。

  在这之后,生态环境部各业务司局、直属单位与八顷村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2019年8月13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在八顷村主持召开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广八顷工作经验,提出下一步创建要求。

  2019年9月6日,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八顷村党总支结成支部共建单位。

  也是在这一年,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还帮助村里技术引进了一种新作物——菊芋。

  “目前菊芋的集中种植面积达到了50多亩,还有十几亩种植在了村民的家里,给村民们带来了收入。到了秋天,黄色的菊芋、鲜艳的花草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非常好看。” 唐凤岐说。

  “‘示范村’是对我们的肯定,也坚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郭安治说。

  示范村创建以来,八顷村对全村2150亩草场、2万多亩林地制定实施了保护建设规划和措施,累计在通行沿线栽种观赏性垂柳2500棵、花树30丛墩,房前屋后村民自发栽种花草上万株,绿化美化面积达100多亩;在金莲花、玫珑瓜基地加固了绿色环保围网;对10个村组沿路的2500多米残垣断壁进行整修,在500平方米的墙面上进行生态图画绘制和生态标语宣传。“生态扶贫树标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标语口号在阳光映射下格外醒目……

  “生活好了,人居环境也要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与以前大不一样。不管是脱贫还是生态环保工作,我们都要做表率、树标杆。”唐凤岐说。

  “脱贫不忘回馈社会,一方面让社会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帮扶工作卓有成效。”卢研伟表示,虽然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但生态环境部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对于八顷村的帮扶力度不会减弱,将继续帮助其在生态产业方面谋划新的发展,帮助八顷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富易堂rich88手机版

电脑版